时间: 2024-08-31 17:22:53 | 作者: 办公桌类
1971年12月26日,在病床上躺了很久的陈毅,忽然提出要吃面条,而且是长长的面条。
这时护士正在病房里拉开窗帘,护士循声看向陈毅,只见窗外的阳光照在他的脸上,憔悴中却是一丝笑容。
无论是护士还是他身边的女儿陈姗姗,都对陈毅这句话感到奇怪,陈毅身体不好,现在进食已经很困难了,怎么会突然提出吃长面条呢?
张茜知道了这件事后,立即明白了丈夫的心思,于是哭着走到厨房吩咐大厨:为陈毅做碗面条吧,最好再加几个寿桃。
当陈毅看到端来的面条和寿桃时,身体健康情况虽然很差,但依旧强自支撑着坐起身子,将面条和寿桃吃完,给毛主席祝了寿。
看到这一幕,众人才明白了陈毅的深意,悲切与感动无法用更多话言说,而陈毅元帅,也依旧坚强而乐观地面对余后的人生。
可是人终究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蚀,1972年1月6日深夜11点55分,陈毅元帅还是永远地闭上了自己的眼睛。
这个消息固然令人悲痛,而另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,陈毅元帅走了,他的家人该怎么去办呢?
这个时候,陈毅的老战友粟裕站了出来,对陈毅的妻子儿女很是关照,还报告中央:张茜处境困难,请予以关照。
1972年1月的陈毅,生命已经垂危,抢救的希望慢慢的变少。而陈毅的妻子张茜,不敢相信那个说着幽默四川话的丈夫马上就要离去,将自己关在隔壁的屋子里默默哭泣着。
对于陈毅而言,这或许是某一种意义上的解脱,他不用再受病痛的折磨,不用再承担那么多压力,但对于张茜而言,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。
张茜将陈毅的手握在手中,轻轻唤着丈夫的名字。病房里的其他人看着这一幕,都沉默低头,他们了解此刻是属于她和丈夫的时刻,没有人能体会这夫妻俩的羁绊,更不能打扰他们。
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,张茜的心门终于无法拦住往外迸发的悲痛,人撑不住滑倒在地,哭声大得令众人不忍。
可是回到家里,张茜还是目光呆滞地坐在陈毅的办公桌前。此时已经是半夜三点了,寒冬的冷气透过窗帘侵入房间里,张茜却浑然不觉。
儿子陈丹淮见母亲的样子,不由有些担心,劝母亲早点休息,可是张茜好似没听到,仍然目光空洞地看着前方。
就这样,张茜呆呆地坐了一夜,天刚拂晓,张茜似是忽然想通了一般,饶有意味地说:“是该进入一个新的生活了”
九点多钟时,张茜一家又回到了医院里。这时候,病房里已经被收拾成了一个临时的灵堂,而陈毅就安详地躺在病床上,身上覆盖着白色的床单。
张茜静静地站在门口,等待大家前来吊唁。宋庆龄、周总理、、朱老总等同志纷纷怀着沉痛的心情前来病房,叶帅面对着陈毅的遗体,还将他写的一首悼诗拿了出来:
而同样前来吊唁陈毅的周总理,在此时听到了一个来自的汇报:陈毅的丧事,按照军委领导人来办理。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,追悼活动只能由军队有关的领导人参加。
根据此汇报,周总理决定:所有在京政治局委员、国务院领导和各部部长都参加。按照这一决定,毛主席和其他政治委员是不能参加,但已经是周总理的权限内所能争取的最高规格了。
因此张茜听到这一条消息时,对周总理已经相当感谢了,她立刻叮嘱子女们,周总理那边也困难,一定不可以给他添任何麻烦。
可是周总理眼看着追悼会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,想要参加追悼会的人慢慢地多,他的心里不禁有些沉重,这么多人都没办法参加陈老总的追悼会,那多可惜啊。
得知这一条消息后,周总理立刻将追悼会的规模提升了:凡是提出要求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的,都允许去参加!
这么一来,大家吊唁的愿望都能得以实现了,与此同时,张茜也深感意外,因为当初周总理亲口告诉她毛主席不会前来参加追悼会,此时得知毛主席的决定,张茜的内心感到了深深的欣慰。
当初丈夫病入膏肓,连进食都已经很困难了,但仍然记着在毛主席生日那天用吃寿面的方式为他过生日,而他弥留之际,嘴上念念不忘的也是红军。
可以说,丈夫这一辈子,心里都装着党,装着红军,装着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。而毛主席今天特意前来追悼会,也展现了他对陈毅的一片诚心。
因此当张茜在追悼会上看到毛主席时,她内心按捺不住的激动,将毛主席的手紧紧握住,开口说道:“主席,您怎么也来了。”
这句话说完,毛主席又补充道:“悼词上不是写了吗,为人民服务,为社会主义作了贡献。”当然,毛主席来悼念不仅出于公心,从私人的角度上,毛主席也对陈毅很有感情,还表示“井冈山的人已经不多了”。
毛主席的身体健康情况此时也不是很好,因此当毛主席聊到对陈毅子女的关切时,张茜也劝主席早点回去休息。
可是主席只是摆了摆手,让身边的人给了他一块黑纱。张茜见状,心里更加感动,她能看出来,主席是真心实意来追悼会悼念自己的老同志的。
而当主席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,缓缓走入了追悼会的大厅时,大厅内的人们目光都注视在毛主席身上。从大家的反应中很明显能看出,大家内心是非常兴奋的。
毛主席一进大厅,很快便在人群中看到了陈毅的老搭档粟裕。没错,粟裕是不可能不来的,他和陈毅作为战争时期的老搭档,早就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。
所以主席缓缓走向了陈毅这位特殊的老战友,握住他的手道:“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友不多了!”
听到这句话,粟裕内心也是五味杂陈——是啊,几十年来,井冈山的战友们不是在战场上牺牲了,就是先自己一步离开人世了,连自己这位好搭档,都狠心丢下了自己。
想到这里,过往的回忆一桩桩、一件件地浮上了粟裕的脑海,他感慨地对毛主席道:若不是朱德和陈毅把他带上了井冈山,他们的部队哪会有今天呢?
在沉重肃穆的哀乐声中,周总理缓缓走到了话筒前。他将提前准备好的悼词拿了出来,怀着沉痛地念起了悼词:“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,悼念陈毅……”
周总理的悼词,其实也不足五百字,可是一向在表达上从不生疏的周总理,却情不自禁地因为两次哽咽而停顿。
他的声音沉痛而缓慢,几乎快要读不下去了,听得下面的众人也情难自禁,不禁为陈毅这位为中国的革命做了巨大贡献的老同志而沉痛唏嘘。
悼词念完后,毛主席带着大家向陈毅的遗体做了三鞠躬,表达了对这位闪耀着英雄光采的老同志的无限尊重。
而人群中地粟裕,也在聆听周总理悼词的过程中不由神游天外,想起了当年峥嵘岁月中的一个又一个波澜壮阔的画面。
关于陈毅和粟裕,我军当中曾流传着“陈不离粟,粟不离陈”的说法。这是因为在解放战争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,二人在配合过程中形成了绝佳的默契。
如1946年10月初,陈毅就曾向军委致电,“华野、三野统一指挥”,“在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”。
而毛主席看到此电报后,出于对粟裕的欣赏,便回电表示:“陈毅领导下,大政方针共同负责,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。”
粟裕见陈毅和毛主席如此看得起自己,也表明了自己一定会尽力承担起这个担子,让陈毅能够腾出更多的精力抓全局。
陈毅也会带兵,但他更大的优势是在军中是老资格,有足够的资格,说出来的话一言九鼎;而粟裕也能抓军政,但他的才华更在于他出色高明的指挥艺术,尤其在歼灭战、大规模的运动战、攻坚战领域,他可谓是当世之奇才。
因此将二人搭配起来,便将他们各自的最大优势发挥了出来。因此自打二人被调到一起后,仗便越打越顺。
这也是为什么粟裕这么心高气傲的将领,一直以来对陈毅却总是很服气的。从1927年10月下旬,粟裕认识了陈毅的那天起,无论他如何升职,他都一直将陈毅视为自己的领导和上级,直到全国解放时仍是如此。
对此,粟裕曾直白地表达过他对陈毅的钦佩:“在陈毅领导下工作,心情是舒畅的。”
如在1948年济南战役结束后,粟裕正打算马上投入到下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——淮海战役之中。
此时的华野正是兵强马壮,军队达30万人之多,底下是四个兵团16个纵队,都由粟裕这个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全权负责。
可是军政一把抓对粟裕而言,压力实在太大了。淮海战役真正需要的,是他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,而一旦粟裕将精力全部投入在此,该由谁来负责政治工作还有后勤呢?
关于粟裕面临的真实的情况,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自然是明白的。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粟裕尽情施展自己的指战才华,中央决定将陈毅调过去帮助粟裕的工作。
啊,老搭档要过来了。粟裕得到中央的一纸电报,心情激动不已。他们之前对各自的风格都相当熟悉,粟裕也一直将他视为上级,因此粟裕心里也想定了,只要这位老上级过来,他立刻就“让贤”。
粟裕身边的秘书和警卫员知道这件事后,都有些为粟裕不值。他们都觉得粟裕指战能力之强,完全配得上现在的位置,何必把手中的位置让给别人呢?
粟裕了解到底下人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后,认为有必要告诉他们“让贤”是为了什么。便专门搞了一次“员应该争什么与让什么”的座谈会,并借着去济南城的机会,对他们做此方面的教育。
粟裕并没有直接批评他们,而是在游玩的时候笑问:“大家逛了一会,觉得这座城市怎么样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