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 2024-09-04 14:14:49 | 作者: 办公桌类
4月23日,“世界读书日”,江汉区真正开始启动“安静书桌”项目,首批84张“安静书桌”悄然进驻寸土寸金的闹市之侧。
这些书桌“藏”在图书馆、政务服务大厅、社区服务中心、楼宇自习室中。阅读者可通过小程序预约座位,到现场后一键开启,自助使用。
长江日报记者点开小程序,一张电子地图跃出,4个地点按照实时定位,从近到远依次排列:江汉区图书馆点、江汉关社区点、国贸新都阅享自习室点、江汉区政府政务大厅点。
选好点位,点击“去预约”,选择预约的时间、时长,在现场布局图上点选灰色的空座图标,锁定心仪座位。
记者来到江汉关社区,只见阅览室里整齐摆放着22张书桌,配有插座、三色灯光等设备,相邻座位中间有隔板,读书学习的人相互不受干扰。
工作人员介绍,未提前预约的居民也可以在现场找空桌扫码,通过小程序直接入座。
江汉区委宣传部主要负责的人介绍,“安静书桌”将采取“引导”“共建”“主导”“参与”等4种运行模式,利用辖区单位现存房子资源,同时,与楼宇、企业和事业单位合作,广泛动员社会力量,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。
下半年,江汉区还将增设第二批5—8处“安静书桌”示范点位,串珠成链,聚拢更多“好书之人”。
在国贸新都的阅享·沉浸式自习空间内,一片静谧,偶尔响起书页翻动声。这里设置有6张“安静书桌”。
李紫薇面前堆着一摞考试资料,37岁的她是一名国企职工,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。
每天,李紫薇都在家庭与职场的“拉扯”中度过,而真正属于李紫薇自己的时间,只有中午的午休时间。
“在家,我是个妈妈,在外,我得活出自己。而在职场,无论男女都得学习,才能往上冲。”距离11月的中级经济师职称考试还有大半年,李紫薇却觉得时间不够用:20多人的大办公室,实在难以静心。
23日,通过小程序,她预定了国贸新都的安静书桌,抱着书本,拎着水壶,从公司步行七八分钟,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张书桌。
那张“安静书桌”外,有一面墙,满满贴着手书便利贴。“主治医师顺利通过”“2023高考,华中科技大学”“努力就会有回报,加油相信自身”……
“安静书桌”外,有一面墙满满贴着手书便利贴,上面都是奋斗者们对自己的寄语。记者乔驰 摄
2020年9月,她们共同开设了这家自习室,顾客基本为学生和白领,升学、上网课、资格证备考,成为他们的主要需求。
如今,自习空间中的6张书桌被纳入江汉区“安静书桌”项目,“希望能吸引更加多的年轻人,一起来学习,一起来奋斗”。
在某公司工作的罗宇轩也成为国贸新都里“安静书桌”的首批体验者,他有一个愿望: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罗宇轩喜爱历史读物,去年,为了一本特殊版本的《资治通鉴》,他专门跑去光谷的一家书店,结果意外结识了一位书友。
两个陌生人因为一本书结缘,站在书架前聊了10多分钟,相互推荐书籍,分享读书的感受,“这种纯粹的交流很难得”。
罗宇轩和记者说,希望“安静书桌”成为类似的“书架”,将阅读氛围延伸到城市更多角落。
“‘安静书桌’”具备公益性,会像‘磁石’一样,吸引更多阅读者。”王菁菁介绍,如今来自习空间看书、练字、绘画的人慢慢地多,他们在这里结识以后,会通过微信群进行交流,志同道合的书友们还会相互借书、赠书。
江汉关社区居民裴书敏对家门口设立了“安静书桌”很开心。她的儿子正在上小学,“正需要培养读书习惯”。每逢节假日,书店、图书馆经常找不到座位,“嘈杂的环境也不适合静下心来阅读”。
在江汉关社区“邻里中心”二楼,记者看到,整面墙的窗户甚是明亮,隔开了几百米外江汉路的阵阵喧闹。
社区党委书记范伟龙介绍,“邻里中心”目前已有500册图书,“‘安静书桌’的使用者可以随意借阅书籍”。
在不影响其学习、阅读基础上,未来,江汉区将开展读书分享、思想沙龙、理论宣讲、联谊交友乃至考试公益培训讲座等多样化活动。
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、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逵:仓廪实而知礼节
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同频共振、相互促进。”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、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逵认为,江汉区是武汉的老城区和经济强区,居民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,对精神文明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追求。
“建设一批实用的学习阅读空间,既能满足居民的实际的需求,也能提升区域文化氛围,带动公共文化事业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,并反哺社会经济发展。”
赵逵说,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,通过发展文化产业,也能催生出新的产业类别和形态,或是促进附带产业发展。
对于“安静书桌”,赵逵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:政府要善于整合资源,推出市场化付费自习室难以做到的特色功能。例如把图书馆的借阅功能嵌入其中,以“安静书桌”为载体,让优质图书资源延伸到各个角落;在提供学习空间外,建议适度引入文化展示、文化体验等元素,拓展使用者的知识边界。